微信公众平台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
一、引言
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兼具便捷性和安全性,成为广大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工具。随着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的增强,公众号成为用户的主要关注对象,超过50%的用户通过订阅公众号来获取生活、工作中有用的知识[1]。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主动推送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可能[2]。在该模式中,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分发课程重点、难点问题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利用诸如排队、坐车、睡前等碎片时间在手机上阅读。以线上评论、课堂讨论和批改读书报告等方式获得反馈,并对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进行分析,评价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流程[3],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上,该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一篇文章,思考一个问题,弥补“课程任务重、学习时间少”的短板。虽然获取推送内容是学生个人行为,但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学生有意识地自主进行。因此,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仍需经过实践检验。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实践情况
2016年春季学期至2018年春季学期,任课教师分别为环境工程专业(2014—2016级,共计179人)和环境科学专业(2014—2015级,共计83人),讲授“气象学”课程5门次,其中2016年春季学期至2017年春季学期3门次未进行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作为对照处理,包括2014、2015级环境工程专业和2014级环境科学专业,共计167人;2017年秋季学期和2018年春季学期2门次进行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作为实验处理,包括2015级环境科学专业和2016级环境工程专业,共计95人。
(二)成果分析与评价
1.期末卷面成绩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班级卷面成绩平均值分别为62.7—68.9分和68.0—73.4分。对照组成绩变化范围为39—91分,平均值65.6分;实验组成绩变化范围为47—92分,平均值70.0分。实验组成绩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平均值,说明接收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的班级成绩有显著提高。在高于65分的区间内,实验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但是在低于65分的区间内,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相差不大,说明接收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进一步提高了成绩较好的学生成绩,但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影响十分有限。
2.学生评教分数分析。对照组各班级学生评教分数为90.8—97.3分,在本学期任课教师排名中均位于后20%,说明学生对于教学效果评价不高。而实验组各班级学生评教分数为98.1—98.8分,在本学期教师排名中位于前30%,说明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
(三)不足之处
1.推送文章的选择。在2017年秋季学期,教师多选择专业期刊最新的科技论文原文作为推送内容,仅补充简单的中文摘要,本意是向学生介绍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但实际效果不佳。原因可能是学生英文水平一般,在阅读专业科技论文英文原文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2018年春季学期,任课教师增加了详细的中文介绍,将英文原文作为附件推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推送文章的选择上仍需多下功夫。
2.学生的反馈意愿。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反馈意愿较低,与教师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无法实时获取反馈意见,造成选择推送文章的改进有一定的延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将课堂上的沉默保持到课外,在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时低头不语,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又不屑于留言讨论;另一方面,学生已经习惯了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一扫而过,看到新奇的标题时才可能点击阅读,这一点恰恰是朴素的科技论文和科普文章无法具备的。“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也无法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对学生组群的影响。依托微信公众平台的主动推送式教学模式提高了中等偏上学生的平均成绩,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微信公众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素材,拓宽了学习思路。而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主动推送式教学模式收效甚微,部分学生对于推送的文章走马观花,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思考,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生硬记忆,甚至无法将推送文章与课堂所学内容联系起来。这些学生抱有“不关心”、“不在意”,甚至“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目前的教学方法尚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改进措施
1.促进线上、线下交流。考虑到学生普遍缺乏互动交流的意愿,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并将交流情况作为评价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在推送内容的最后提出若干个开放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后思考并留言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用5—10分钟的时间对有意义的评论进行点评。
2.丰富推送内容和方式。目前的推送方式以文字、图片为主,学生需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阅读。考虑到目前学生的课余生活较丰富,计划在今后
上一篇:正安:“农业大学”办到村民家门口
下一篇:“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