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国酿酒事业奉献一生的杰出专家 ——熊子
熊子书遗像(1921–2019)
熊子书,1921年4月4日(农历2月26日)生于四川省云阳县双江镇仙池村(现属重庆市),2019年7月9日卒于北京。
熊子书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幼年时父亲熊坤和病逝,靠母亲熊廖氏抚育成长。熊子书早年在私塾读书,后进入本地区成立最早的盘石小学,1936年考入云阳县东城高小,1938年考入云阳县立初中,1941年考入成都私立蜀华中学高中,1944年考入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农产制造专业(新中国成立后并入西南农业大学),194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熊子书应聘于轻工业部重庆工业试验所,1958年5月应调到北京,在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此后一直在该所工作,直到1988年退11月退休。
早在大学二年级暑假时,吴香魁老师布置熊子书到附近的江津、璧山等产小曲酒地区采集小曲样品,并分离了其中微生物。他第一次参观了一位朋友经营的小曲酒作坊,并得知每年伏天必请曲师制造酒曲,供一年生产小曲酒之用。他带回了朋友馈赠的个小曲。回到学校他便用收集到的不同来源的小曲作实验。他比较了这些小曲的淀粉糖化力和酒精发酵力,后来他将试验结果加以总结,以“淀粉质制造酒精选用微生物之比较”为题,于1951年12月发表在《黄海: 发酵与菌学特辑》12卷6期上,这是目前所知他发表的第一篇关于酿酒发酵研究的论文。此前,他曾于 1948年 4月在该期刊上发表过“廉价原料试验酱油之研究”。这两篇论文是熊子书一生从事发酵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功的开端。从那时起他即开始认识到酒曲对酿酒的重要性,一生都非常关注酒曲。
1947年,熊子书为准备酿造学实习,曾以大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到重庆的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索要到10株试验用微生物菌株。从此就开始菌种保存、培养、筛选、应用方面的研究。
熊子书毕业后留校工作,1950年应邓达先教授之邀赴四川永川达济酒精厂筹建以淀粉为原料酒精厂,同时兼作小曲的研究。他比较了单株或数株混合的酒精酵母菌株的酒精发酵酒精产率,发现混用混合菌株发酵产率略高,此结果应用在酒精生产中,提高了酒精产率,降低了粮耗。
1951年,他在原川东酿酒厂任技术指导,负责小曲白酒的生产,因为他研究过四川小曲。厂内有2名曲师做小曲,由于制作小曲的配方保密,制作凭经验而缺乏科学依据,因此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也因销量少而停产。当时熊子书就认识到一定要建立质量标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1952年他还到重庆铜贯驿酒厂调查小曲酒生产。
1952年,他应聘到轻工业部重庆工业试验所工作,先在工业分析组,后在糖酒组。为解决四川资中糖厂和茂市糖厂酒精车间蒸馏酒精的因泡沫太多而发生的“过醪”问题,熊子书承担了这个课题。他没有简单地沿用土耳其红油消泡的措施,而是从酵母菌种改良着手。他用母校保藏的酒精酵母菌菌株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川102、川345号2株发酵力强,产生泡沫少,出酒率高,蒸馏时不出现过醪的菌株。既提高了酒精产率,有节省了成本。这两株菌后来在南方各省推广应用多年。
1954年,为广开酿酒原料来源,熊子书任组长,在原食品工业部(1958年并入轻工业部)四川糖酒研究室白酒组于银山镇四川资中糖厂,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开展了以橡子为原料用小曲法酿酒的研究。橡子是落叶栎类和常绿槠类树种子的总称,为壳斗科麻栎属植物,分布全国各地,种类繁多,每年可产橡子约 400万吨。一般风干的橡子仁的淀粉含量为50%–60%,粗蛋白和脂肪含量与玉米含量相差无几。1953年,日本人薰田曾进行过橡子酿酒试验,没有成功。
他和朱维伦、秦朝秀等,针对橡子的特性,克服种种困难,改变原来的小曲酿酒工艺,首次取得了酿酒试验的成功,淀粉利用率在49 %以上。这项成果曾在第一届全国酿酒工作会议上发表,并带去了《橡子酿酒操作手册》和橡子样品酒,在会上受到好评。1958年5月,熊子书奉调到北京,他被派往轻工部上海食品研究所接替原由金培松(见《微生物学报》第48 卷第6期)负责的进一步试验,按要求淀粉利用率达到了80%。
小曲酒主要出产于我国南部各省,产量约占全国白酒产量的半数,四川小曲酿酒历史悠久。1957年3月,食品工业部制酒工业管理局和中国专卖实业公司联合召集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及四川糖酒工业科学研究室的工程技术人员158人,以四川省永川酒厂试点,进行四川糯高粱小曲酒先进操作经验总结。熊子书作为该研究室白酒组组长,负责试验工作。他们选择了李友澄、冉启才等先进酿酒小组为代表进行实地试验,几个月即达到将淀粉利用率从 65%提高到近 80%,熊子书和一些专家一起将总结结果汇编成《四川糯高粱小曲酒操作法》一书,第一次从实际到理论,对小曲酒酿造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对提高全国小曲酒酿造有指导意义。这些成果作为经验加以总结推广,估算当时在小曲酒产区一年即可为国家节约粮食6万吨。
上一篇:甘肃:让六中全会精神入脑入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