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倾听需求才能拓宽信息化之路专访西南大学副校

信息化工作绝不是对传统工作流程的模拟,要想提高效率,必须打破陈规、重塑流程,这也将是西南大学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

西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经过10多年的建设,西南大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日趋成熟、管理信息系统成效显著、教学科研应用得到逐渐普及。自2005年起,副校长丁忠民一直分管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他认为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而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与教学的融合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化工作只有通过倾听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不断地优化各种应用,使“建”和“用”相互促进,真正建立起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使信息化的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教育网络》 :近年来,西南大学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哪些特色成果?如何为学校的教育办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丁忠民:西南大学信息化工作始于1999年,一直以来该项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丁忠民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自2005年7月至今,任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校办、校友、基建后勤、信息、医院、医改办工作;协助安全稳定工作。兼任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农业高校后勤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高校后勤协会会长。曾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西南农业大学教材编写二等奖,国家社科项目优秀奖,重庆市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个人。

从2001年至2004年,学校在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方面下了很多功夫:2001年,学校建立高性能计算机集群,以IBM RS6000系列高性能服务器为核心,全面服务于科学计算和核心应用;2002年建成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重庆市率先实现实名制管理、统一认证的几所学校之一;2004年建立学校的编码规范,实现全校统一编码,为后续各个应用系统的建设和整合提供了保障。

2005年,原西南师范大学和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建立西南大学。合校之后,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原西南师范大学和原西南农业大学校园网的整合工作,实现校园网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校园网整合后,我们实施了办公系统、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几十个应用系统,为学校教育办学提供了先进的数字化支撑环境,为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网络》: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西南大学如何探索优质资源的良性建设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丁忠民: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摸索建立了一系列帮助和鼓励广大教师进行多媒体资源建设的机制:

1.我校出台了教师教育共建共享优质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标准、结构要求和评价标准,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设优质课程数字资源的参考依据。

2.我校设立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经费,开展多媒体课件项目资助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建设课程资源。

3.我校将网络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面向全日制本科生开放。学生通过网上学习获得选修课学分,教师获得同等学分的报酬,这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开发多媒体课件的积极性。

4.我校还建立了在线观摩平台,为学生见习提供在线直播、远程互动和点播课程的服务。这一平台的建立也促进了课程资源积累和使用。

经过几年的建设,教学资源已形成一定规模,但问题也十分突出,比如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优质教学资源少、部分资源不能共享使用、缺乏知识发现与推荐的有效手段等。

为此,我校积极筹划建设“西南大学分布式异构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实现异构多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学科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资源的重要提供者,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知识发现和推荐信息,争取将该平台建设成为实现全校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库。

《中国教育网络》: 目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处于进一步完善“单个应用”并同时向“数据互通”过渡的阶段,同时,适时启动“流程再造”,请问西南大学已经实现了哪些业务的管理信息化?今后如何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并运用新技术推动高校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以支持校务决策?

丁忠民:目前,西南大学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共有30多个,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研究生管理、人事管理等应用,已接入共享数据库的应用系统占总量的1/3。通过共享数据库的建设,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整合、交换、共享的数据体系,为实现流程再造、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西南大学迎周年校庆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