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清:八旬老人科技扶贫20年
上游新闻
林德清是原西南农业大学蔬菜教研室主任、教授,也是重庆市老年高等教育工作者协社会服务专委会副主任。退休后的20年时间里,她的足迹遍及石柱、巫山、黔江甚至四川的威远、广安、长宁等25个区县,为当地的农户开展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和咨询余次,受益的人群多达余次。
在刚刚举行的2020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典礼上,林德清教授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对于这份荣誉,77级蔬菜专业学生为她发来这样一段话:林老师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蔬菜种植并作出重要贡献,值得我们所有人敬重,我们为是她的学生感到骄傲。为何选择退而不休?为何在科技扶贫这条路上一直坚持着?
耳濡目染极度的贫困
让她下决心报考农业建设农村
林德清在北碚澄江镇现场指导。
在林德清下乡培训农民时,有人担心地问:“林教授,您是教大学生种蔬菜的教授,来教我们没啥子文化的农民,我们听得懂不?”可认认真真听完林教授的课,农户们最真切的感受是,林教授太懂种植了,她说得那么通俗易懂,肯定就是从农村走出去的。
事实上,林德清1940年1月出生于四川自贡市大安区一户家境还算殷实的商贸家庭,经商的父亲一直认为,无论儿子还是女儿,只有读书,才是他们最好的出路。母亲共生了11个孩子,活下来的有9个。这样一个大家庭,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在当时,生活都是个大问题,而父亲却用一己之力,将所有的孩子,都送去读书。
林德清从小成绩就不错,考入自贡最好的曙光中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并最终考入当时的西南农学院,而她考入农学院的目的只有一个:改变农村穷困的面貌。林母的娘家在农村,小时候的林德清记得,回去看外公外婆和舅舅时,他们家里窘迫的环境常常让小小的她深感难过:太穷了,家里只有来客才能吃点挂面和豆花饭,厨房里挂着的腊肉,基本上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一点,到了晚上,连个煤油灯都没有。因为穷,林德清舅舅的女儿也就是她的表姐,才18岁就只能嫁人。在旧时的农村,女孩的未来似乎也只有嫁人这一条出路。那时的林德清就暗自下了决心,要改变农村的面貌。
高中毕业后,林德清参加高考,成绩优异的她在填报志愿时,一共9个志愿,7个志愿都与农业有关,另外2个志愿与医疗有关。“这些专业,肯定都是能改变农村面貌的。”
1958年,18岁的林德清考入当时的西南农学院果树蔬菜专业,成为一名大学生。
助学金帮她完成学业
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
对于9个子女的教育,林德清的父亲已经倾尽了所有的积蓄,对于负担林德清的大学生活费,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于是进校后的林德清,开始想方设法省钱读书。
她申请到每月5元的丙等助学金,已经工作的四哥每月还资助妹妹5元钱,林德清给自己留1元的零花钱,剩下的钱全部用于交伙食费。感恩于国家补贴助学金才能完成学业的林德清,自从进校开始就变现得特别积极。
进入大学后,林德清很快以积极的表现成为班上的入学召集人,大学第一年担任团支部委员,第二年成为园林系学生会副主席,第三年任主席,大四这一年,林德清担任班上的团支部书记。
读书的时候,恰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同学们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于是,原本该在校园里朗朗读书、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同学们,只得全民加入到劳动中去。当时吃饭,米饭要用刀划成块,每个人吃一块。“但米饭又不能绝对的平均分配,为了公平起见,同学们轮流分饭。”
为了度过难关,学校里把所有的蔬菜基地、果园甚至花园全部都用于种植蔬菜,用以瓜菜代粮的方式,解决吃不饱饭的问题。也就是这样的群策群力,让林德清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一亩地种上大白菜,一季的收成可以达到1万斤。一亩地种上冬瓜,通过搭架子分层种植的方式,收成也能达到1万斤。
肥料是种植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校操场到园艺场,差不多1里地,同学们拉粪车运送肥料。从畜牧场运送肥料到基地,因为道路的原因无法用车送,只能肩挑,虽然是女生但林德清毅然承担了挑粪的任务,往返好几趟,像个男孩子一样。
天道酬勤,丰收了!
“那个冬瓜最长的差不多有人这么长,同学们要好几个人合力才能把它摘下来,送到伙食团。”看到果蔬专业大学生送来的菜,就连伙食团的师傅都竖起了大拇指:大学生,可真厉害!
上一篇:重庆最好的3所大学,一所985、一所211,还有一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