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草引导鸟儿离开机场 青岛农业大学“种草”
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
梦中一片“芳草碧连天”,17年“面朝牧草背朝天”。青岛农业大学有个“种草”女教授孙娟,这些年她怀着梦想,建议成立了山东省草产品质检中心,为山东省草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她奔走于青岛市母亲河大沽河生态治理工程现场,希望让苜蓿在河堤筑起堤固、岸绿、景美的生态文化长廊;她作为草业专家,创新性地开展了民航机场种植苜蓿,实现生态防控鸟撞飞机,现已指导郑州等5家大型国际机场的草地管理减少鸟击工作;她发明了苜蓿茶和食用苜蓿产品,让在我国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的苜蓿“大放异彩”;她的这些努力和成绩使她2010年便入选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队伍中最年轻的一位专家。
地下室里艰难科研
3月2日,记者来到青岛农业大学,在实验室见到了这位年轻的女科学家。孙娟是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草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黄河三角洲草地资源与生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民航局草业生态评估专家,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林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2005年从西南农业大学一来到青岛,孙娟就被这个城市吸引。留在青岛,在山东开展牧草研究和推广,起步并没有那么容易。没有学生、没有试验田、没有实验室、没有专业课程、也没有学科支撑,这就是孙娟教授2005年到校后面对的现实。孙娟教授先申请了1.5亩试验田,没有实验室就把租来的地下室当作实验准备室、借用同乡的实验室开展工作;没有经费雇工就用工资支付;没有专业课就开多门选修课,没有学生就借各种机会向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宣传草学的重要性;没有学科就积极申请和建设学科。
在山东这个传统的农业种植区,说到种植牧草很多人都不看好其前景,甚至劝孙娟转专业。而孙娟教授深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量会逐渐增加,对传统粮食作物的消费会日趋减少,这些肉蛋奶大多来自食草动物。
来到青农大做科研后,孙娟发现,要在庄稼地里种草,对于众多农民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草还用种?”由于没有经费,孙娟自掏腰包雇来整地的农民,一来就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而在山东种植牧草和在孙娟的家乡内蒙古有很大区别:“在草原上种草用撒播的方式,种子落地就长,但在山东种植苜蓿这样的优质牧草需要人工将种子埋在土下2厘米的地方。”没想到本就不能理解“种草”行为的村民撂挑子了:“种草咋还跟绣花似的?给钱也不干了!”
那段时间连自掏腰包也没能找到帮手的孙娟感到了绝望,当时月薪只有1800元的孙娟,不仅将自己的工资投入了科研,还将丈夫的一部分收入也拿来用于雇人工、买种子等方面,先后将家中3万余元花在科研上。临近过年的孙娟家,已经到了当时同住的老人出门买菜都没有钱的程度,差点引发家庭矛盾。
身在内蒙古的妈妈心疼女儿,得知这一切,当即就和孙娟爸爸收拾行囊,奔赴青岛,来到孙娟的试验田。自那起,青岛的一块小小的试验田里,两位老人家每天与孙娟一起整地、割草、数草叶,将标本搬到当时孙娟租来的一个20㎡的地下室做研究。在父母无私的支撑帮助下,孙娟终于拿下了第一个科研成果,工作上有了起色,父母才放心地回了老家,“那会儿我一门心思就是想把草种活,一定要为山东选出好的草种。”
不让牧草与粮食作物争农田
来青3年后,她组建了第一支草学团队,成立了经济草本植物应用研究所,为团队创建了校级交流平台;2010年,孙娟教授带领这支队伍进入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青岛农业大学唯一一个国家级试验站,为团队创建了国家级交流平台;2011年,成功申请了草学一级学科。
该团队承建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青岛综合试验站,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西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岛市科技支撑项目等22项课题的研究,经费1000余万元,拥有核心试验田520亩,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研究论文372篇,主编、参编教材及著作12部。
作为山东高校的第一位牧草学博士,孙娟教授在青岛农业大学建设了第一个草学硕士点,建立了第一支草学团队,现在是全省唯一拥有草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唯一招收草业科学、草坪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她用了三年的时间,奔波在齐鲁大地,她发现山东虽然是畜牧大省,却不是畜牧强省,很重要的原因是山东草食家畜多数是吃秸秆长大的,即使有少数高产奶牛吃的干草产品也是从国外进口的,优质饲草的缺乏导致了畜产品存在品质不高、出口难的问题。
上一篇:东南大学校长和西南大学校长,都是大学一把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