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沉痛缅怀国之脊梁袁隆平

袁隆平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两个梦伴随着新中国崛起的主旋律一起腾飞。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共和国痛失这位老人,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该被写入教科书的日子。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音容宛在,千古流芳!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产房降生,因为他排在袁家的隆字辈,又出生在北平,袁父袁兴烈就帮他取了袁隆平这个名字。

隆平虽有“家族隆盛,世事昌平”的寓意,但此时的北平城并不太平。

此时正值军阀混战的年代,袁隆平的童年基本上就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袁家从北平开始,天津、江西、武汉,一路躲避战乱,落脚在了国民党的陪都重庆,这时一家人才得到了片刻的喘息。

在重庆安定下来,袁隆平也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1949年初,袁隆平的高中学业期满,即将迎来高考,袁父袁兴烈一门心思想让儿子报考中山大学,将来子承父业,在政府机关谋个好差事,但袁隆平兴致索然。

从北平到南京,饥饿、死亡的威胁一直与小隆平相伴而行,所以袁隆平一开始就打定了到相辉学院学农的心思,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不挨饿。

最后其父亲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袁隆平如愿进入相辉学院学习。(相辉学院后与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农学系合并成立了西南农业大学)

袁隆平快要毕业时,母校向所有应届毕业生发出了号召,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袁隆平响应了号召,坐汽车,转马车、再徒步翻越雪峰山,历时半个月,最终到达了湖南最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开始了自己长达18年的执教和研究生涯。

在这18年的研究生涯里,袁隆平发表的第一篇论文题目是《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被同行称为“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号角”。

这篇论文的背后是极为艰辛繁复的绣花功夫。

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五十年代便开展了相关研究,但都没有实现这项技术。这里面最困难的是如何培育出雄性不育系的稻株。

袁隆平知难而进,“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他决定寻找到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

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中找寻几株变异的稻株,这个过程无异于神农尝百草。

袁隆平花了两年的时间,也才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稻株,将它们置于瓦罐之中开始杂交试验。

但偏偏这时候遇到“文革”风暴,袁隆平被攻击打倒,试验田的秧苗被拔光,幸存的几株被他藏在臭水沟。

一直到1970年,袁隆平才又得以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

在海南岛,他再次开始大海捞针一般地寻找他需要的稻株,并最终找到了后来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野败”。

这几乎是杂交水稻成功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袁隆平走了十余年。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呢?”

这句话是三十多年前,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莱斯·布朗向中国提出的质疑。

他根据美国工业化的农业模型计算,当中国人口达到了16亿的时候,需要7亿吨粮食采购,但中国只有18亿亩农田,由此他预言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的减少,水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破坏,中国的粮食供应短缺,必将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上一篇:袁隆平病危之际,还在惦记着
下一篇:没有了

Top